《资治通鉴》第九十一卷 晋纪十三 东晋·晋元帝太兴四年(公元321年) 【原文】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,与之共坐欢饮。初,勒微时,与李阳邻居,数争沤麻池相殴,阳由是独不敢来。勒曰:“阳,壮士也;沤麻,布衣之恨;孤方兼容天下,岂仇匹夫乎!”遽召与饮,引阳臂曰:“孤往日厌卿老拳,卿亦饱孤毒手。”因拜参军都尉。以武乡比丰、沛,复之三世。 【译文】 译文太长,略过 【解析】 话说后赵开国之君石勒不识字,但他喜欢读书,一有时间就让人给他读汉书史记。 有人问他如何评价汉高祖、汉光武。 石勒就说了,如果对上刘邦,他只能俯首称臣,但如果对上汉光武帝刘秀,他还能与之争锋一二。 对于刘邦,石勒是非常敬佩的,敬佩到他会有意识的去模仿刘邦的一些做法,比如上面这段故事。 石勒称王,回到老家,正所谓富贵不还乡,犹如锦衣夜行。 老乡亲见到石勒自然是各种拍马屁奉承,各种跪舔不要钱似的。 但石勒身处那个位置,什么样的马屁没见过,他回老家当真是想要被拍马屁? 难道老乡的马屁会比那些学富五车、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的马屁更香? 要我说,人富贵之后回到老家,不是想要浅薄的被拍马屁,更不是想炫耀。 回到老家其实是想看看自己过往,回想过往的不容易,再看看自己如何一路艰辛的走来,给自己打打气、加加油、坚定信心,继续征程。 至于其他,不过是石勒身在那个位置必须要的政治表演而已。 比如,和家乡父老一起欢乐宴饮,这就是体现自己亲民、不忘本。 比如,和外卖小哥喝酒吃火锅,这就是和兄弟在一起。 而上面材料特别写了一个人,石勒以前的邻居李阳。 宴饮李阳没来,原因是石勒以前没崛起的时候,两人有过矛盾。 李阳怕石勒报复,于是躲得远远的。 石勒发达了,以前的邻居老乡来沾沾富贵,看能不能白嫖点东西,人之常情。 以前有口角矛盾的,怕被报复羞辱,也是人之常情。 但人之常情有的时候是很粗糙笼统的。 对方和你差不多,对方的人之常情,你代入自己怎么想怎么做,基本上大差不差。 如果对方和你有不小的差距,你想对方会怎么做,这就不叫人之常情了,叫做种地的老表以为皇帝挑粪用金扁担。 石勒不可能会动李阳的,没必要,也没好处。 这就好比说,你事业有成,你会在同学聚会上报复那个当初欺负你的同学。 这种东西只会存在于短剧爽剧中。 不是你大度,也不是你不计前嫌,而是但凡你有这种思想,你就不可能爬到你现在这个位置。 或者说,你在往上爬的过程中,会慢慢的淘汰掉那些幼稚、落后的思想认知。 再说石勒。 李阳以前和他有矛盾,石勒杀李阳和杀一条狗没什么区别。 但杀了他,别人就会认为石勒这个人记仇、报复心强。 那么石勒开拓基业滚雪球过程中,那些招降纳叛过来的人,那些和石勒有不愉快的又归于他麾下的人会怎么想? “石勒连以前的邻居的小事都不放过,会不会清算自己?” 石勒报仇杀了李阳爽了,但这事的后果会以另一种形式呈现。 成熟的政治家从来不会以个人好恶来做事,一切行为背后的逻辑必然是为了政治更好服务。 勒曰:“阳,壮士也;沤麻,布衣之恨;孤方兼容天下,岂仇匹夫乎!” 所以,不杀李阳,或者说李阳这事,从来不是重点。 李阳只不过是石勒的一个切入点、发力点。 他要以拿李阳这人做文章,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的胸怀和人格魅力。 就如当年刘邦称帝之后,杀丁公,放季布一样。 【闲扯】 我不劝你学石勒的大度,因为你我都到不了石勒的高度。 不妨站在李阳的角度去品味一二。 当石勒到来,李阳一定是非常焦虑、恐惧的,他怕自己被石勒清算。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绪想法,比如在大领导面前说错话,比如以前得罪的人做了领导。 然后自己惶惶不可终日,怕被报复,怕前途暗淡,怕在关键的时候给你使绊子。 我不排除有这个可能,但关键是这个可能有多少? 所以问题在于,那些上面的人或上去的人,对于你认为的“冒犯”“得罪”是怎么看的? 说记得,是有可能的,但估计更多是想不起来,因为人家的事情太多了,谁天天把你这点屁事挂心头。 报复,更不至于,相比花时间去搞你一个小喽喽,人家有更多重要的事要做,没时间搭理你。 更何况,人家现在是玉,你现在只是个石头,人家其实更怕你这个石头发狠,缺心眼去搞你,把你搞得发狂和他玉石俱焚? 石勒有兵,他不怕李阳有歹心。 但你的领导他有什么兵? 下班之后,肉体凡胎,100码之下,众生平等。 领导心里比你更门清这里面的利弊取舍。 搞明白这些,还会精神内耗吗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|